直击业绩说明会|中国船舶:相对低价船舶订单年底基本出清,少数依赖进口的配套设备正加快国产化

今日(11月29日),中国船舶(600150.SH,股价35.32元,市值1579.7亿元)召开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船舶实现营业收入561.69亿元,同比增长13.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71亿元,同比减少11.35%。

就净利润下滑原因,中国船舶董事、总经理施卫东表示,主要是上年同期公司全资子公司外高桥造船处置海工平台产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25.21亿元。若剔除该事项的影响,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530.70%。当前船舶行业处于景气周期。

第三季度承接订单金额高于上年同期

2024年第三季度,受完工交付船舶数量、单船平均价格同比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加5.35%。

中国船舶董事、总经理施卫东在业绩说明会上答复称,从单季度生效订单情况来看,2024年第三季度承接合同金额略高于上年同期。目前在手订单饱满,排期已至2027年底,部分已到2028年。

“目前公司2021年上半年前相对低价的船舶订单正处于逐渐交付出清过程之中,到本年底将基本出清。”施卫东表示,船舶价格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当中,没有绝对的低高价之分。

有投资者关心,当前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是否影响公司出口?中国船舶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陶健表示,公司船海业务产品面向全球航运市场,2024年以来公司把握船舶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持续加强中高端船型批量化订单承接,有关情况对公司出口业务目前暂无影响。

施卫东进一步表示,当前国内船舶制造业的总装建造能力充足,国产化配套率也持续提高,三大主流船型的国产化配套率较高,对于依赖海外进口的少数配套设备也在加快国产化进程。船舶工业周期属性明显,新造船需求与前端海运贸易市场需求紧密相关,亦受产能供给、船龄结构、环保政策、技术升级等因素影响,目前来看,船舶工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船舶共承接民品船舶订单109艘/855.77万载重吨/684.25亿元,吨位数同比增长38.21%;修船业务承接190艘/11.74亿元;应用产业承接合同金额11.79亿元。新接船舶订单中,主要有油船35艘,散货船31艘,液化气船18艘,PCTC船14艘,集装箱船10艘;绿色船型占比超50%,中高端船型占比超70%,批量化订单占比超70%。

盈利能力方面,有投资者提问为何中国船舶毛利率显著低于扬子江造船等民营船企。中国船舶总会计师王洁回应称,由于订单结构、承接时点、产品结构、收入确认方法等差异,导致公司之间情况各不相同,无法就一个时间段的盈利状况做对比分析。在成本管控方面,公司一是全面提升成本、质量、安全、环保等系统管理工作质效,二是紧紧围绕成本费用率压降目标,持续开展降本增效工作。

重组为统筹优化骨干船厂产业布局

9月19日,中国船舶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601989.SH,股价4.8元,市值1094.5亿元)。在本次业绩说明会上,关心后续进展的投资者不在少数。

就重组进展,施卫东表示,自预案披露以来,公司及相关各方积极稳步推进相关尽职调查、审计、估值等各项工作。公司将在上述工作完成后,再次召开董事会审议本次交易的相关事项,并由董事会提请股东大会审议上述议案及其他与本次交易相关的议案。相关工作正常推进中。

有投资者担忧,部分中小股东对上述重组意见较大,会对表决结果产生影响。对此,中国船舶独立董事吴立新认为,本次交易安排了对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措施,其中包括按照有关证券监管要求确保股东投票表决,行使股东权利。

陶健补充道,本次交易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方式规范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之间的同业竞争。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船舶制造企业。现金选择权的设置旨在给予合并双方股东有退出渠道,并非必须行权退出,股东可通过继续持有股票分享存续公司未来发展带来的长期利益。

那么合并后,公司将如何提升船舶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陶健表示,本次交易将有效推动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船海业务的专业化、体系化、协调化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下属骨干船厂已在多年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与产品,本次重组将统筹优化骨干船厂产业发展布局,深化核心技术资源整合,充分释放各大船厂在各自优势船型领域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的影响力。

就未来的经营策略,陶健表示,公司将持续深化与国内外知名航运船企、能源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战略合作,做精做优品牌船型,争取批量化优质订单,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